校園建筑夜景照明設計的4個要點
發布日期:2017-10-25
我國高校校園多為相對獨立的特殊社區環境,既有城市社區及城市居住區的特征,又有不同于普通城市環境的元素。校園夜景照明應力求莊重簡潔、光色淡雅明快,而不能像商業區或休閑娛樂場所那樣流光溢彩,強調渲染其繁華和富麗的氣氛。應用照明藝術與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詮注校園環境的文化內涵,突出校園建筑的藝術特征,表征大學校園的開放性已成為當代校園建筑夜景照明的普遍追求。因此,其設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課題,受到教育學、美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建筑學等諸多方面的制約,要求照明設計師和建筑師一道從設計思維、設計觀念和設計手法上透徹領悟其獨特的創意規律。
1、著眼環境,重視文脈
在“教育興國、科技興國”的方針指導下,我國高校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校園環境突出校園氛圍,也規范了校園建筑,因此,校園建筑夜景照明必須依附于校園環境而存在。這里“環境”的涵義包括社會、文化、時間、歷史、心理等方面的構成要素。校園環境是校園建筑夜景照明設計所面臨的最為直接、最為具體、最具有影響力的元素,對它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在特定創作空間下夜景照明設計成敗與否的關鍵。
2、夜景照明利用資源
校園建筑,尤其是綜合樓,室內多為大開間分割,為創造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開窗面積較大。其室內空間利用率高,使用時間長,室內照明要求高效明朗,照度充分。因此不需要安裝專門的內透光照明設備,盡可能地利用室內功能所需的照明燈作為建筑夜景的照明光源,讓室內光線向外照射,用大量的窗戶形成明亮的發光面來裝點建筑夜景,使其景觀獨特,富有生氣。這樣室內照明資源可得到充分利用,可節省照明投資和運行費用,而且便于照明設備維護維修。“內光外透”成為校園建筑夜景中最獨特、最富魅力之所在。
3、突出重點,加強展示
校園夜景照明可靈活采用多元化方案,強調建筑的特性和重要區域,刻意營造校園的夜間氛圍。通過充分解剖被照對象的功能、特征、風格,透徹理解光影與環境的特定作用,模擬各視點和視距的夜景狀態,加強建筑及環境對視覺感知的展示。借助夜景照明對建筑物凹凸變化的表現或夸張來豐富建筑體型。
校園建筑外墻材料一般色調溫和穩重,使用光色要和諧明快,要表現建筑材料的特征和質感,必須掌握好用光方向和角度。照明的光束一般不宜垂直照射被照面,若被照面為大片塊體,入射角一般控制在55°~85°之間;若被照面有較大增減錯落,入射角取0°~60°,才能形成適度明暗對比和良好的陰影。燈光師必須做燈具角度的現場調整,以使照明效果達到最佳。
4、尊重自然,增添環境生氣
校園區庭園夜景照明的設計是校園建筑環境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庭園照明通過燈光亮度和顏色的變化,展示夜幕中青青草地的溫柔博大,顯露瑰麗花朵的鮮艷燦爛,剪輯樹木的豐姿華影,從容聯絡建筑與校園、校園與自然、自然與人。
1、著眼環境,重視文脈
在“教育興國、科技興國”的方針指導下,我國高校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校園環境突出校園氛圍,也規范了校園建筑,因此,校園建筑夜景照明必須依附于校園環境而存在。這里“環境”的涵義包括社會、文化、時間、歷史、心理等方面的構成要素。校園環境是校園建筑夜景照明設計所面臨的最為直接、最為具體、最具有影響力的元素,對它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在特定創作空間下夜景照明設計成敗與否的關鍵。
2、夜景照明利用資源
校園建筑,尤其是綜合樓,室內多為大開間分割,為創造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開窗面積較大。其室內空間利用率高,使用時間長,室內照明要求高效明朗,照度充分。因此不需要安裝專門的內透光照明設備,盡可能地利用室內功能所需的照明燈作為建筑夜景的照明光源,讓室內光線向外照射,用大量的窗戶形成明亮的發光面來裝點建筑夜景,使其景觀獨特,富有生氣。這樣室內照明資源可得到充分利用,可節省照明投資和運行費用,而且便于照明設備維護維修。“內光外透”成為校園建筑夜景中最獨特、最富魅力之所在。
3、突出重點,加強展示
校園夜景照明可靈活采用多元化方案,強調建筑的特性和重要區域,刻意營造校園的夜間氛圍。通過充分解剖被照對象的功能、特征、風格,透徹理解光影與環境的特定作用,模擬各視點和視距的夜景狀態,加強建筑及環境對視覺感知的展示。借助夜景照明對建筑物凹凸變化的表現或夸張來豐富建筑體型。
校園建筑外墻材料一般色調溫和穩重,使用光色要和諧明快,要表現建筑材料的特征和質感,必須掌握好用光方向和角度。照明的光束一般不宜垂直照射被照面,若被照面為大片塊體,入射角一般控制在55°~85°之間;若被照面有較大增減錯落,入射角取0°~60°,才能形成適度明暗對比和良好的陰影。燈光師必須做燈具角度的現場調整,以使照明效果達到最佳。
4、尊重自然,增添環境生氣
校園區庭園夜景照明的設計是校園建筑環境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庭園照明通過燈光亮度和顏色的變化,展示夜幕中青青草地的溫柔博大,顯露瑰麗花朵的鮮艷燦爛,剪輯樹木的豐姿華影,從容聯絡建筑與校園、校園與自然、自然與人。